基層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矛盾糾紛化解是基層治理的“必答題”。近年來,青陽縣杜村鄉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推動代表從“議事者”變身“調解員”,以“一線工作法”織密矛盾排查網、架起多元調解橋、筑牢長效治理墻,讓人大代表的“履職身影”遍布鄉村角落,用實干擔當答好基層治理“民生卷”。
一線“聽民意”,織密矛盾排查“一張網”。青陽縣杜村鄉人大代表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主動下沉網格,化身矛盾糾紛“信息員”。通過定期走訪農戶、參與村民議事會、設立“代表接待點”等方式,精準捕捉鄰里宅基地糾紛、家庭矛盾、產業發展分歧等基層“微矛盾”。今年以來,全鄉55名人大代表累計走訪群眾400余次,收集各類矛盾線索61條,形成“小事當場解、大事合力辦”的排查機制,將大量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為基層治理裝上“千里眼”“順風耳”。
多元“聚合力”,搭建糾紛化解“連心橋”。針對排查出的復雜矛盾,杜村鄉人大創新“代表+”調解模式,聯動司法、綜治、村“兩委”等多方力量,組建“代表調解小分隊”。人大代表以中立第三方身份介入,用鄉音講法理、用鄉情促和解,推動“情理法”有機融合。在處理垅上村因S358修道導致建新組、柯村組出行道路損壞矛盾時,縣、鄉兩級人大代表聯合交通部門實地勘察,組織S358項目方、村民、人大代表、交通部門等各方座談2次,最終與S358施工隊協商,利用施工隊修路工程機械便利,幫助建新組、柯村組兩個村民組老路口修建一條長200米,寬4.5米的道路,并配套修建200米*0.6*0.6米溝渠,便于村民出行。今年以來,代表參與調解矛盾糾紛12起,成功率達92%,有效減輕了信訪壓力,讓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公平正義”。
長效“固成果”,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杜村鄉人大將矛盾調解與長效建設相結合,推動“調解一件、規范一片”。代表們針對調解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形成2條建議,并得到有效答復。同時,通過“代表講法”“案例巡講”等活動,開展法治宣傳8場,提升群眾法治意識。如今,人大代表已成為基層治理的“主力軍”,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成為常態,為鄉村振興筑牢和諧根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