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池州市“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根據“誰起草、誰解讀”的原則,現由市民政局對此作出如下解讀:
一、規劃背景及依據
“十三五”時期,池州市作為國家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致力打造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取得顯著成效,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十四五”時期,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受生育水平下降、流出人口增加、晚婚晚育家庭增多等因素影響,全市老年人口比例高、增速快和少子高齡、空巢留守、家庭規模小型化等趨勢明顯,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市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35萬,健康活力老人明顯較多,養老服務的社會壓力顯著增加,養老服務需求逐步從低層次的生存型需要升級為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需要,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然而,我市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整體水平不高,養老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高齡、失能、純老家庭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問題仍是民生痛點,人才隊伍建設與養老服務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規劃》立足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依據國家、省“十四五”規劃和《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精神,聚焦補齊短板和破解瓶頸問題,謀劃我市“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發展重點,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一是國家、省、市均有安排部署。國家出臺了《“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安徽省民政廳、發展改革委出臺了《安徽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市政府專門印發《關于做好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將《“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納入市專項規劃之一。
二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需要。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是我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要的過渡期和寶貴的窗口期,抓好《規劃》的制定實施,明確今后五年養老服務發展的目標、路徑,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是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需要。當前,我市正在全方位、全領域對標蘇浙滬,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且我市是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次試點城市,科學制定《規劃》將有力促進我市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實現養老服務資源共享,縮小養老服務水平上的差距。
四是高質量推動我市養老服務發展的需要。我市雖有81家養老機構、207家運營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但仍存在政策保障不全、設施供給不足、服務業態較少、人才隊伍緊缺、監管手段缺位等問題。《規劃》在結合我市“十三五”養老服務發展成就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結合國家、省養老服務發展規劃部署,提出我市“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發展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善基本養老服務,發展普惠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促進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強化養老服務要素支撐、“放管服”改革、綜合監管,確保到2025年全市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建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高。
《規劃(征求意見稿)》起草工作分三個階段。
一是2020年底,市民政局成立規劃起草領導小組,認真學習國家、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相關文件和近年來出臺的政策,提出我市“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主要指標,委托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結合承接安徽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編制,一并編制我市《規劃》。
二是2021年7-8月,第一次就《規劃(征求意見稿)》書面征求了市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專家指導委員會部分專家及各縣區民政局意見,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共有27個單位反饋了意見,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石臺縣民政局等4個單位提出8條修改意見,市民政局充分研究后及時采納。2021年10月18日,市政府副秘書長江興來主持召開《池州市“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征求意見會,市養老服務聯席會議18個成員單位參加會議,會議原則上通過并要求根據國家和省正式印發的規劃修正后印發。
三是2021年底至2022年2月,《“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和《安徽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先后正式印發實施,市民政局根據國家、省新提出的任務和指標,對原《規劃(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補充完善,部分指標進行了修正調整,形成《規劃(征求意見稿)》第二稿。2022年3月19日-3月23日,市民政局再次書面征求了市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各縣區民政局意見,各單位對《規范》內容和指標無意見。3月26日,市政府分管市長李軍簽批同意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實施。
《規劃》設置了五個方面16項主要指標,支撐總體目標的實現。
1.接受基本養老服務的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的比例不低于95%;
2.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100%;
3.老舊小區、已建成居住(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達80%;
4.鄉鎮(街道)范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60%;
5.縣區連鎖化運營、標準化管理的示范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成4個;
6.家庭養老床位數發展不少于260張;
7.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數不少于650戶;
8.特殊困難老年人周探訪率達100%;
9.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
10.等級養老機構占比達70%;
11.每個縣區建設2個智慧養老機構;
12.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完成10所;
13.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成20個;
14.農村村級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覆蓋率達50%;
15.每千名老年人配備社工人數不少于1人;
16.養老護理員培訓數量不低于0.4萬人次。
五、主要任務
《規劃》部署了八個方面重點任務。
一是強化兜底養老服務保障。主要根據2021年全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精神,從“建立養老服務綜合評估體系、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優化基本養老服務補貼機制、完善特困供養人員照護服務、提升公辦養老機構保障能力、加強特殊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6個方面,提升我市基本養老供給保障能力。重點實施公辦養老機構覆蓋能力、服務質量安全、入住率“三達標”提升行動,提出到2025年,全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達到65%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保持在60%以上,完成10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區域)級專業集中照護機構(專區)建設。
二是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根據“十四五”國家、省重點擴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的要求,從“支持家庭承擔養老服務功能、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優化三級中心服務網絡功能、擴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4個方面,提升我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重點是發展家庭養老床位,開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專項治理,推進城市社區老年助餐服務。提出到2025年,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不少650戶,發展家庭養老床位不少于260張,老舊小區、已建成居住(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達標率達80%,城市社區老年助餐服務100%覆蓋,農村助餐服務有效覆蓋。
三是擴大普惠養老服務供給。主要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民政部、民政廳關于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的工作部署,以滿足中等收入家庭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從“支持各類主體發展普惠養老服務、加大普惠養老服務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普惠養老服務規范化發展”3個方面擴大供給,提出2023年,各縣區合理制定普惠養老服務政府指導價或協議價格;到2025年,普惠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機構5家以上,普惠型養老床位500張以上。
四是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主要根據省“十四五”養老服務發展規劃部署和我市農村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問題,從“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開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兩個方面,擴大農村養老服務供給。重點是積極爭取省級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推進鄉鎮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覆蓋率不低于60%;加強村級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鄰里互助點)建設,覆蓋率不低于50%。
五是加強養老服務質量建設。主要根據國家、省規劃部署,從“培育優質養老服務資源、推動智慧養老服務發展、促進醫養康養深度融合”3個方面,提升我市養老服務質量。提出到2025年,市本級建設3所智慧養老機構,各縣區至少建設2所智慧養老機構,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5%以上。
六是推進養老產業健康發展。主要圍繞貫徹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推動我市健康醫療養老產業發展,從“健全養老產業支持政策、深化長三角養老區域合作、推動產業融合集聚發展、擴大老年產品服務供給”四個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時間我市養老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指標和完成時限。到2025年年底,全市培育和發展品牌健康養老企業5家,創建省級長三角康養產業帶、康養小鎮、旅居健康養老基地、醫養結合示范基地(園區、項目)、健康養老服務業集聚區6個。長三角一體化試點養老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養老醫療費用異地結算、養老服務人才資格互認等初步實現。
七是強化養老服務要素支撐。主要從“合理規劃養老服務設施、壯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創優養老服務營商環境、強化養老服務資金保障、落實養老服務優惠政策”五個方面,強化養老服務保障。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完成2680人次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培訓任務。2025年年底前,養老護理人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在職養老院院長、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每三年輪訓不少于1次;養老機構院長培訓上崗合格率100%,養老服務機構中從事醫療護理、康復治療、消防管理等服務的專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農村特困供養機構通過縣區財政購買公益崗位配備1-2養老護理員,每百張床位配備1名專業社工。
八是深化養老服務“放管服”。主要圍繞解決我市養老服務領域的難點賭點問題,從“深化養老服務領域改革、優化養老服務補貼機制、發揮標準規范引領作用、加強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提升風險監測防控能力”五個方面,推動我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出到2025年,實現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率100%,公辦養老機構社會化運營率達到50%以上,全市社會化運營養老床位占比達到50%以上,黨建引領、政府主導、機構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綜合監管格局基本形成,市級養老應急救援中心建成使用,養老服務機構和老年人風險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六、創新舉措
(一)在保障基本養老服務方面。依據省統一制定的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標準,對65歲以上老年人能力、需求、健康、殘疾、照護、消費等開展綜合評估,評估結果作為領取老年人補貼、接受基本養老服務的依據。制定并動態調整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在確保特困老年人應養盡養基礎上,構建面向全體老年人,以經濟困難和亟需照護的老年人為重點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二)在解決設施供給不足方面。編制養老服務設施中長期布點規劃,落實新建住宅小區養老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四同步”工作機制,開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專項治理,嚴格按新建住宅小區按照每百戶不少于30平方米、老舊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小)區按照每百戶不少于2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已交付產權人的由民政部門監管,著力解決設施供給不足問題。
(三)在擴大優質養老服務方面。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滿足中等收入家庭老年人養老問題。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解決特殊困難老年人“吃飯難”問題。開展家庭養老照護床位試點,將養老服務延伸至老年人家庭。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面向家庭照護成員開展每年不少于1次的護理技能培訓,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增加就近、便利、普惠的優質養老服務供給,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四)在城鄉養老均衡發展方面。擴大農村養老服務站(幸福院、鄰里互助點)建設覆蓋面,大力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鼓勵縣區將鄉鎮特困供養服務設施升級成為集集中供養、社會托養、居家上門、對下指導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村委成員中明確“養老主任”,每個農村特困供養機構通過縣區財政購買公益崗位配備1-2名養老護理員。
(五)在深化養老服務改革方面。制定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管理指南,打破以價格為主的篩選標準,綜合從業信譽、服務水平、可持續性等質量指標。探索以縣區為單位的公辦養老機構資產統一管理和運營模式。探索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服務供應商評價管理制度,老年人及家庭可以在合格供應商范圍內,自主選擇服務供給主體,享受養老服務。
(六)在優化政府補貼服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搭建發展平臺,持續推動社會力量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力量。探索將養老服務設施低償或無償用于養老服務,對社會辦養老機構區分床位類型給予差異化建設補貼,依據收住老年人綜合能力評估結果給予差異化運營補貼,提高政府補貼的精準性,發揮撬動作用。
(七)在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方面。全面實施持證上崗制度,養老機構院長培訓上崗合格率100%,從事醫療護理、康復治療、消防管理等服務的專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100%,整合養老護理員學費補償、入職獎補、職業技能等級與薪資掛鉤等政策,制定和完善康養專業人才的激勵機制和扶持政策。
(八)在推進養老產業發展方面。借助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養老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規劃銜接、政策互通、監管聯動、信息共享、資質互認、標準統一、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合作。實施“養老服務+行業”行動,推動養老產業與文旅、健康、醫療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老年產品“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健康養老服務集聚區。
七、保障措施
為保障《規劃》貫徹落實,重點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同及時評估考核三個方面,強化《規劃》組織實施。突出強調將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納入當地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重點工作和主要指標列入政府考核內容、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時對規劃執行情況定期評估。
八、下步工作
市、縣區民政局根據《規劃》部署,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文件,擴大政策的疊加效應。市級將階段性重點任務和主要指標納入養老服務業政府目標績效考核、養老服務和智慧養老民生工程考核、養老服務年度工作計劃范圍,每年結合召開養老服務業聯席會議,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年底通過第三方績效評價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推動《規劃》真正落地落實,確保我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九、解讀機關、解讀人及聯系方式
解讀單位:市民政局
解讀人: 王文勝
咨詢電話:0566-202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