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11341800003280140M/202504-00060 組配分類: 政策文件及解讀
      發布機構: 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
      標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的通知 文號: 皖政辦〔2025〕2號
      成文日期: 2025-04-07 發布日期: 2025-04-25
      廢止日期: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5-04-25 15:23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瀏覽次數: 字體:[ ]

      皖政辦〔20252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47


      安徽省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行動方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部署要求,堅持以改革為牽引、以創新為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按照“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利益鏈接、互動適配”原則,加快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型機制,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探索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安徽實踐,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行動目標

      2027年,“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機制和生態基本形成。

      ——產業鏈融通升級成效更加明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更加緊密,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態勢持續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教育人才匹配科產發展更加精準。招引全球優質科技和教育資源。新增、改造本專科專業點1800個以上,建設培育特色高校40所,特色學科專業、特色建設項目400個,培養服務新興產業的人才超過200萬人。

      ——需求導向的科技研發體系更加健全。企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占全社會比重均超過85%。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分別達到5萬家、3萬家、8000家、50家。橫向科研經費年均增幅超過20%

      ——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更加暢通。科技金融服務載體和機構數量超過100個,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力爭突破1萬億元。全省注冊落地私募基金超2500只,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比重進一步提升。

      ——與科產同頻共振的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平臺技術供給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優質高效的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布局建設100個左右省級服務業集聚創新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

      ——創新產品迭代應用機制更加優化。新產品、新技術采購機制更加適應市場主體需求,應用場景驅動的創新范式加快形成,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45%

      ——政府創新創業服務效能更加高效。促進各類主體融合發展的激勵機制更加有效,要素市場化配置、開放創新合作機制更加完備,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越。

      二、實施“產學研”融合行動,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一)建立學科專業超前適配產業發展機制。圍繞產業規劃研究制定學科專業調整規劃,前瞻布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超常布局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實施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提升五年行動,組建安徽新工科建設研究中心、安徽高校新工科建設聯盟,提升新工科專業占比。實施新興交叉學科培育計劃,組建“多跨協同”新工科教育平臺,打造一批“智能+”交叉專業群。建設省級人才需求數據庫。

      (二)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協同機制。深入推進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設,依托產學研合作項目培養工程碩博士,建設開放式、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平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專業對口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學院。深入推進現代產業學院、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健全校企“雙主體”、“雙導師”育人模式。支持企校院共建博士后創新聯合體。提升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實戰實訓水平。推動工科高校學生的科研選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選題均來源產業需求。

      (三)暢通高校院所和企業人才流動機制。開展“校企共用”引才用才試點,實施高校理工科教師赴企業掛職實踐計劃。健全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在皖兼職或離崗創業機制,離崗創業期限最長可達到6年,兼職或創業工作業績作為職稱評審依據。

      (四)健全全球優質“學研”資源導入機制。完善高校院所與全球大院大所、理工類大學和行業頭部企業戰略合作機制,共建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科技合作基地。實施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培育工程,建設一批急需緊缺產業人才培養機構和項目。完善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證書比照認可機制。積極爭取外國人才服務保障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率先在合肥、蕪湖市建立海外人才“引留”一件事集成服務機制。

      三、實施“產研用”融合行動,構建以研帶用、以用促研的技術供給體系

      (一)強化“企業出卷、能者答卷、市場閱卷”的科研組織機制。面向企業、產業園區征集產業鏈協同攻關、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應用基礎研究需求。分級分類建立項目儲備庫,由“科學家+產業專家+投資專家”甄別遴選形成榜單或指南,擇優確定攻關項目承擔單位。健全成果驗收后評價和用戶反饋機制。推動產業應用導向的省科技計劃項目全部由企業出題、組織實施、牽頭評價。

      (二)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全面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新模式,鼓勵相關省屬企業探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創建國家區域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合肥中心,推動校企共建“環高校創新經濟圈”。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衍生的科技成果,建立“跟蹤發掘—二次開發—轉化孵化—迭代應用”的“沿途下蛋”機制。支持企業鼓勵其科研、營銷人員再創業。支持各市探索開展創業賦能中心建設。

      (三)創新“場景+”賦能服務機制。完善場景賦能科技研發機制,開發開放一批試驗驗證場景,以場景應用牽引前沿科技領域技術迭代。創新場景招商機制,聚焦特色產業創新場景,挖掘、開放更多場景應用機會。面向中央預算內投資、國債項目或省重點投資項目,建立政策技術場景化機制。

      (四)優化研用互促的成果推廣應用機制。鼓勵政府或國企開展合作創新采購。健全“三首”產品接續采購、使用的反饋和激勵機制,促進“三首”產品性能迭代升級。建立“三新”產品認定及推廣應用機制,定期梳理“三新”產品,依法依規在工程建設、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領域推廣應用。

      四、實施“產研金”融合行動,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一)實施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培育計劃。擴大天使基金、種子基金規模,探索設立與初創企業成長周期適配的長周期創業投資基金。開展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鼓勵理財、信托、保險等資管機構開發長期投資產品。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聚焦主責主業設立創投基金。優化國有創業投資基金考核評價機制,以基金整體運營情況作為績效考核重點,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探索建立盡職免責負面清單,豐富國有創業投資基金退出渠道。開展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

      (二)實施“科產金”協同共進計劃。推動金融機構依據企業創新積分核心指標對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量化評價,實施差異化融資審批。推廣“初創信用貸”、“貸投批量聯動”、“成長接力貸”、“共同成長計劃”等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健全“創投+孵化”聯動機制,豐富科技保險產品供給,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接力式投資體系。圍繞設備大規模更新改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創新貸款、擔保、租賃、保險等多種融資工具組合,建立多主體多要素協同聯動的融資服務機制。完善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融資對接機制,構建統一的科技產業融資項目歸集、共享、監測數據庫,提升“線上+線下”項目融資對接效率。

      (三)實施金融賦能科技企業并購重組計劃。鼓勵銀行開發并購重組融資產品。促進上市企業和科技型初創企業開展股權合作,支持大企業或社會資本發起設立并購基金。推動有條件的公司并購重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

      五、實施“產研服”融合行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一)構建“延鏈補鏈強鏈”高品質服務商培育機制。打造賦能融合創新的綜合性平臺服務公司,切實提升服務功能,推動市縣或園區平臺公司加速向“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服務商轉變。采取市場化方式組建一批垂直整合、賦能行業資源的產業互聯網,優化提升現有工業互聯網科產服務功能。聚焦重點領域培育專業化服務商,大力培育數商、場景服務合伙人、技術經理人。

      (二)構建與科產同頻共振的服務平臺體系。圍繞產業新賽道、新領域,支持企校院合作共建概念驗證中心。實施制造業中試能力補短板行動,整合中試資源分類建設一批制造業中試中心、中試平臺、中試機構。支持高校院所或企業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圍繞重點產業鏈系統布局研發設計、人才培訓、政策咨詢、專利管理、檢驗檢測、監測運維、場景創新、產業情報等科產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服務平臺。

      (三)構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機制。開展“兩業融合”試點,培育一批綜合性平臺企業、省級“兩業融合”發展標桿單位。建設省級服務業集聚創新區,集聚基礎性、先進性、公益性服務綜合體,以及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服務企業。

      (四)完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機制。“人工智能+”行動為牽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搭建人工智能協同創新平臺,組建“人工智能+”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先導區。推進量子計算與通用計算、智能計算、超級計算等融合發展。開展新能源汽車“車路云一體化”試點。組建運行省數據交易所。

      六、實施企業主體提升行動,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要素集聚融通機制

      (一)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圍繞科技領軍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量身定制科技創新平臺,設立重大專項,精準鏈接高校院所,廣泛匯聚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產業鏈、創新鏈“雙鏈主”。支持企業采取業主單位負責制方式,組織產學研力量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以重大任務和重點項目為牽引,支持企業牽頭組建開放式創新平臺、創新聯合體。

      (二)完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機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開展大兵團協同攻關。加大中小企業創新扶持力度,延續政府采購工程項目面向中小企業的預留份額由30%以上提高至40%以上政策。對申請技術改造補助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適度降低自籌資金比例,放寬總投資門檻。

      (三)構建戰略科技力量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機制。發揮國家實驗室總平臺、總鏈長作用,聯合相關企業一體化實施重大攻關、成果轉化項目,打造量子科技和產業中心。支持深空探測實驗室以深空科學城建設為牽引,落地轉化技術成果,發展空天信息產業。組織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期論證,充分挖掘企業用戶需求。對申請財政資金支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依托建設單位簽訂目標協議書,將成果轉化、賦能產業發展納入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面向企業開放共享。

      七、實施政府賦能提升行動,構建利益相容、協同共進的融合生態

      (一)打造統籌協同的政策環境。優化提升產業引導政策,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在政策規劃制定、資金基金支持、績效考核評估等方面,強化政策統籌。深化科技領域財政零基預算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發揮省級財政科技資金引導作用,構建“財政補助—風投創投—科技信貸”聯動機制。

      (二)打造更具活力的市場環境。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知識產權創新聯合體。建設省知識產權交易所。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地方立法。全面實施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制度。高標準推進合肥法務區建設,打造長三角“法務+科技”創新平臺。

      (三)打造互利共贏的開放創新環境。完善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外合作機制。健全與國際資源平臺合作機制,加快股權、技術、產能項目落地。深入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和合作伙伴計劃,完善“走出去”服務體系。鼓勵在海內外創新資源密集地區設立創新飛地。

      八、建立高效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

      (一)建立指揮調度機制。組建由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省“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創新工作推進組,辦公室(簡稱“省創新辦”)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各市可參照省級做法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推動省級層面部署的工作任務在本區域落實落細。

      (二)建立工作評估機制。開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相關政策一致性評估。定期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評估督導。

      (三)建立試點工作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融合引領區。有序引導推廣復制創新經驗,打造融合發展試驗田。

      (四)建立信息傳播機制。定期梳理工作進展,遴選推廣“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典型案例。運用企業視角和市場話語體系開展熱點政策專題解讀,構建覆蓋網絡、報紙、電視等多渠道的傳播矩陣。

      如果內容不能正常顯示:請安裝pdf軟件 [在線安裝], 或下載本PDF文檔 [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