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5月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安徽省池州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小切口、接地氣、重實效”的立法理念,精心“量體裁衣”,先后制定出臺地方性程序法規1部、實體法規16部,修改法規3部,突出地方特色,回應民生關切,以法治之筆描繪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畫卷。
如何避免立法“大而空”、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服務地方發展?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路子——精準選題、精細打磨、精誠問計。
“我們不追求體系龐大,而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聚焦那些制約發展、群眾關切、具有池州特色的具體問題,力求‘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池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吳軍介紹說。
從首部實體法規《池州市城市管理條例》的探索實踐,到如今法規覆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歷史文化保護、基層社會治理的廣闊領域,池州的14部實體法規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精準聚焦地方發展最迫切、群眾呼聲最強烈的關鍵領域,注重以“小切口”切入,“接地氣”開展深入調研,強調解決問題重實效。
2023年10月1日起,《池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標志著池州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全面邁入法治化軌道。
這部法規誕生的背后,立法團隊召開11場不同層級座談會廣納群言,5次暗訪直擊痛點,2次書面征求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意見,多次書面、電話、面談征求有關部門意見,廣泛征集市場主體、行業協會、基層代表等260余條真知灼見。該條例圍繞市場全要素、企業全生命周期,不僅固化了池州在市場主體保護、政務服務等方面的成熟經驗,更在體制機制創新、人才服務保障、產業扶持發展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探索,正在成為池州吸引要素集聚、激發市場活力的法治引擎。
“地方立法傳遞出珍惜愛護企業家的強烈信號,從企業落戶到發展,有專人服務、速解難題,讓我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池州市偉宏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洪道岳深有感觸地說。
九華黃精,藥食兩用,是池州的一張“產業名片”。產業升溫伴生種苗混雜、標準不一、品牌受損等隱憂。如何破局?池州的選擇是立法護航。
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池州市九華黃精產業發展條例》,是池州首次為單一特色農產品立法。該條例充分吸納種植戶、企業、科技人員建議,核心條款直指在種質資源保護、標準化生產、質量追溯、品牌建設與資金扶持等方面存在的痛點難點。
在青陽縣萬畝九華黃精林下種植基地,青陽縣鄉村振興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看著長勢喜人的黃精苗說:“目前已完成1101.5畝,成活率超95%。條例是產業的‘護身符’,規范秩序,保障權益,富民強企更有底氣。”
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驗效”的思路下,青陽縣正在打造國家級三產融合示范園,目標是5年種植10萬畝、培育30家規上限上企業,劍指行業“單打冠軍”。條例的出臺,為實現這一藍圖提供了堅實的法治支撐。
面對旱澇水量不穩、山區水質波動及1600余處小型分散供水工程管理難題,池州市人大常委會將制定《池州市農村供水條例》列為2024年立法重點。“農村供水點多面廣,利益關系復雜。制定這部條例,就是要破解管理難題,將有效經驗制度化,真正成為保障飲水安全、服務鄉村振興的法治后盾。”池州市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吳東山介紹說,這部帶著泥土氣息的法規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回望十年立法路,池州的成果遠不止17部法規的數字疊加,其核心價值在于以法治之力系統性支撐池州高質量發展與治理現代化。
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守護母親河、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規范建房秩序、海綿城市建設和管理條例提升城市韌性、古建筑保護條例守護歷史文脈……這些“小而精”的法規,如同細密的經緯,將法治的保護力悄然織入社會生活的細微肌理,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規范化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